跳转到主内容

什么是邓宁-克鲁格效应?无知产生勇气的认知偏差

image

定义

邓宁-克鲁格效应(Dunning-Kruger Effect)是指能力不足的人越过度评价自己,能力优秀的人越低估自己的认知偏差。简单来说就是"无知者无畏"这句俗语的科学证明。

举个例子吧。有个刚学吉他的初学者。学了3个和弦。就说"我会弹吉他"很自信。在朋友面前也要表演。相反10年经验的专业吉他手说"还有很多要学的"、"弹得不太好"很谦虚。矛盾吧?初学者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有多少,专家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有多少。

邓宁-克鲁格效应是1999年康奈尔大学心理学家大卫·邓宁(David Dunning)和贾斯汀·克鲁格(Justin Kruger)发现的。他们让康奈尔大学学生做逻辑、文法、幽默测试。然后问"你认为自己在前百分之几?"。结果令人惊讶。实际在后25%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前40-60%。几乎高估了两倍。相反前25%的学生稍微低估了自己。"嗯...中等吧?"这样。

更有趣的是做这个研究的契机。1995年麦克阿瑟·惠勒(McArthur Wheeler)这个男子抢了两家银行。而且没戴面罩堂堂正正地。那天晚上新闻播出他的脸马上被逮捕。警察问"为什么不遮脸?",他真心惊讶地说。"我涂了柠檬汁啊!"他知道柠檬汁用作隐形墨水,相信涂在脸上就不会被监控拍到。在家用宝丽来测试也成功了(实际是相机操作失误没拍到),确信自己的理论正确。看到这个事件邓宁和克鲁格开始研究"人们对自己的无能有多不了解?"。

特征

  • 双重负担 - 没能力的人有两个问题。第一,实际没能力。第二,连知道自己没能力的能力都没有。缺乏元认知(自我认识)
  • 经验积累就减少 - 初学者时最严重,学习中会意识到"咦?比想象的难?"。然后某个时刻会谦虚地想"我不知道的这么多"
  • 所有领域都出现 - 驾驶、烹饪、工作、社交、幽默感...自己不太了解的领域谁都会经历邓宁-克鲁格效应
  • 有自信曲线 - 初学者时高自信→学一点后自信骤降("无知之谷")→继续学慢慢恢复自信。这个曲线很有名
  • 拒绝批评 - 相信自己有能力的人不接受批评。"他懂什么?"这样无视。失去改进的机会

例子

例子1:职场新员工 新员工入职1个月说"这家公司系统问题多。这样做会好得多"很自信。原有员工说明"那个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行",说"不就是老派思想吗?"。3个月左右意识到"咦?比想象的复杂?",6个月左右谦虚地想"我什么都不知道"。然后2-3年经验积累后有适当自信。

例子2:网上评论 新闻文章下有专家意见。10年经验的经济学家说明复杂的经济情况。但评论里有人断定地说"这是什么鬼话。答案很简单。就这样做就行"。连一本经济学书都没读过的人。邓宁-克鲁格效应。实际什么都不知道所以不知道问题有多复杂。

例子3:驾驶技术 问拿到驾照1年的人,回答"我开车挺好?"。超速、插队、很自信。问10年的驾驶员,回答"一般般"。实际上10年的开得好得多。1年的不知道自己看不到多少危险情况,10年的知道道路上有多少变数。

例子4:社交媒体专家 在YouTube看了名厨的3个烹饪视频的人想"我现在也会做菜了?"。还想给朋友烹饪建议。实际厨师说"烹饪学一辈子也学不完"。看了3个视频的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有多少。

例子5:政治和社会议题 对复杂的政治议题(例:养老金改革、外交政策)看了一个5分钟YouTube视频的人断定地说"答案明确。这样做就行"。研究这个领域数十年的专家谨慎地说"有多种立场,各有优缺点"。初学者不知道问题的复杂性,专家知道复杂性。

例子6:歌手选秀 电视选秀节目上音痴的人自信地出来唱歌。评委说"音准很不稳定"就生气说"什么话?我朋友都说好!"。连知道自己音痴的能力都没有。相反真正唱得好的人谦虚地说"紧张出错了"、"还有很多不足"。

自信曲线

邓宁-克鲁格效应根据学习过程自信改变的模式。

第1阶段:愚昧之巅(Peak of Mount Stupid) 刚开始学的时候。稍微知道一点就感觉"我这个做得好!"。自信急上升。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有多少。最危险的阶段。过度自信可能犯大错。

第2阶段:绝望之谷(Valley of Despair) 学更多后意识到"咦?比想象的难?"、"我知道的不多?"。自信骤降。"我没有才能?"、"放弃?"产生怀疑。很多人在这个阶段放弃。

第3阶段:开悟之坡(Slope of Enlightenment) 不放弃继续学。慢慢实力提高,自信也一点点恢复。"啊,原来这样"开始有领悟。谦虚而有实力的阶段。

第4阶段:持续高原(Plateau of Sustainability) 成为真正的专家。有实力,自信也适当。但谦虚。因为知道还有很多要学。最理想的阶段。

重要的是:第1阶段(愚昧之巅)的自信和第4阶段(专家)的自信看起来相似但完全不同。第1阶段是"我全都知道"的傲慢,第4阶段是"知道很多但还有要学的"的自信。

克服方法

认识并克服自己的邓宁-克鲁格效应的方法。

第1步:承认 接受"我也可能有邓宁-克鲁格效应"。想"我很客观"的瞬间更危险。特别是不太了解的领域谁都可能过度评价。

第2步:宣布"我是初学者" 学新东西时坦率承认"我不太了解这个"。伤自尊但这是学习的开始。"连这个都不知道?"无视的人不用在意。

第3步:向专家学习 不要只看YouTube而是向真正的专家学习。读书、听讲座、找导师。专家告诉你"我不知道的是什么"。

第4步:积极寻求反馈 问"我做得好吗?"、"怎么做能更好?"。不要辩护批评而是倾听。批评是成长的机会。

第5步:接受测试 接受客观评价。考试、资格证、竞赛...用数字确认自己的实力。用客观数据而不是主观感觉。

第6步:保持谦虚 无论实力多提高都保持"还有很多要学"的态度。苏格拉底说了。"我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。"最智慧的态度。

第7步:听多种观点 也听和自己不同的意见。努力理解"这个人为什么这样想?"。确认偏误和邓宁-克鲁格效应结合真的很危险。

第8步:记录错误 记下自己错的事情。"那时很确信但错了"这样的经验。这些经验让人谦虚。

应对他人的邓宁-克鲁格效应

1. 不要直接指出 说"你是邓宁-克鲁格效应"会变得防御。用提问让他思考。"那个方法的缺点是什么?"、"这种情况怎么处理?"

2. 展示复杂性 对说"这个简单,就这样做"的人展示具体案例。"那这种情况呢?"问越来越复杂的问题就会自己意识到。

3. 提出专家意见 "这个领域的专家这样说,你怎么想?"。依赖权威不好,但有时专家意见让人谦虚。

4. 懂得放弃 有些人怎么都不改变。不要浪费时间就放着。"不同意也没关系"跳过。

相反概念:冒名顶替综合征

邓宁-克鲁格效应的反面是冒名顶替综合征(Impostor Syndrome)。

定义 有实力却感觉"我是骗子"、"很快会被揭穿"。低估自己。

特征

  • 实际有能力。也有成果
  • 但想"只是运气好"、"大家过度评价了"
  • 不接受表扬。"我不配"
  • 完美主义。小错误也看作"果然我不行"的证据
  • 成功的人越严重。地位越高越不安"我不该在这里"

例子

  • 考上名校却想"只是考试运气好"
  • 晋升却想"公司搞错了"
  • 被表扬却想"不是真心的"
  • 演讲成功却想"人们出于礼貌鼓掌"

克服方法

  1. 看客观证据:看实际成果而不是感觉
  2. 放弃完美主义:错误是正常的
  3. 接受表扬:"谢谢"接受
  4. 和同事对话:很多成功的人有同样感觉
  5. 得到专家帮助:严重的话接受咨询

邓宁-克鲁格vs冒名顶替综合征

  • 邓宁-克鲁格:没能力却有自信
  • 冒名顶替综合征:有能力却没自信
  • 理想:有能力且有适当自信
  • 最坏:没能力且没自信

有趣的是两种现象可能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。擅长的领域冒名顶替综合征,不太了解的领域邓宁-克鲁格效应。

影响

积极方面

  • 初学者的勇气:初期过度自信给开始的勇气。想"这个不会难"所以挑战。如果一开始就知道多难可能根本不开始
  • 快速行动:不等到知道所有就先做。有时这样好。没有完美知识也行动
  • 创新源泉:原有专家说"不可能"时初学者挑战"为什么不行?"成功的情况也有。无知有时产生创造性

消极方面

  • 危险决定:过度自信犯大错。投资失败、事业失败、安全事故...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最危险
  • 拒绝学习:想"我已经知道"所以不再学。成长停止
  • 无视他人:无视专家建议。"他懂什么?"。错过好建议
  • 团队冲突:团队里有没能力却自信的人产生冲突。坚持自己的方式,不接受批评
  • 社会问题:对复杂社会问题自信主张简单解法的人歪曲舆论。"答案很简单!"但实际很复杂

常见问题

问:有邓宁-克鲁格效应的人一辈子治不好吗? 答:不,学习就好转。邓宁-克鲁格效应来自无知。继续学习、犯错、接受反馈就会意识到"咦?我不知道的多"。问题是拒绝学习的人。用"我已经全知道"的态度生活就一辈子停留在第1阶段(愚昧之巅)。开放心态和谦虚是关键。承认"我可能错"、"还有要学的"的瞬间成长开始。和年龄无关。70岁学习的人成长,20岁固执的人不改变。

问:有自信的人都是邓宁-克鲁格效应吗? 答:不,要区分。健康自信:"我这个领域做了10年,知道很多。但还有要学的" - 基于实力的谦虚自信。邓宁-克鲁格:"我这个领域做了1周,全知道。别人不知道" - 基于无知的傲慢自信。区别?1)经验:有充分学习和经验吗?2)谦虚:承认"可能错"、"要多学"吗?3)反馈:接受批评还是辩护?4)复杂性认识:知道问题复杂还是认为简单?真正的专家有自信但谦虚。邓宁-克鲁格很自信且傲慢。

问:为什么初学者自信更高? 答:因为元认知(自我认识)不足。能力有两个作用:1)让实际做好事情,2)让评价自己做得多好。初学者两个都不足。事情做不好,也不知道自己做不好。例如刚学国际象棋不知道国际象棋多复杂。"抓国王就赢吧?简单!"但学一点就"咦?战略很多,光开局就几百个,职业棋手能预见几十步?"知道复杂性。那时才意识到自己是初学者。像苏格拉底说的"知道无知是真正知识的开始"。

问:有邓宁-克鲁格效应危险的职业吗? 答:是的,特别是安全重要的领域危险。1)医疗:"医学院3年级"最危险。学了点什么很自信但还缺乏经验可能犯大错。2)飞行员:飞行经历50-200小时最危险。学了基本但应对危险情况不足的时期。3)投资:初学者投资者最初几次运气好盈利就以为"我有投资才能"。那时投大钱常常损失。4)驾驶:拿到驾照1年事故率高。过度自信冒失驾驶。5)领导力:没经验的领导者过度自信错误带领团队整个组织受害。这些领域系统教育、辅导、阶段性授权很重要。防止初学者时独自做大决定。

问:网上邓宁-克鲁格效应更严重吗? 答:严重得多。理由:1)匿名性:不负责任说什么都行。2)谁都发言:线下会议上新人不能随便说话,但网上谁都像专家一样写。3)短格式:推特、评论很短。无法复杂说明断定地说。"答案是这个!"4)确认偏误:只关注同意我意见的人,屏蔽反对意见。5)点赞文化:简单刺激的意见得到很多赞。谨慎意见被忽视。6)搜索错觉:谷歌搜索5分钟感觉成了专家。实际只看了表面。结果?社交媒体成为所有人装专家的空间。医疗、法律、经济...对复杂主题断定"答案很简单"的人泛滥。真正专家的谨慎意见被埋没,自信说话的初学者意见传播。真的很危险。对策?1)确认来源,2)确认专家资格,3)怀疑断定意见,4)信任承认复杂性的意见。

问:邓宁-克鲁格效应和自恋的区别是什么? 答:看起来相似但不同。邓宁-克鲁格效应:1)只在特定领域出现 - 自己不太了解的领域过度评价。2)学了就好转 - 教育和经验能改正。3)没有意图 - 不是故意而是真的相信自己有能力。4)元认知问题 - "不知道自己不知道"的认知偏差。自恋(自恋型人格):1)全面的 - 所有方面都相信自己特别。2)不改变 - 看到证据也不改变想法。是性格特性治疗困难。3)有意图 - 想比他人优越,想被认可。4)自尊问题 - 实际是为了掩盖内心不安而夸张。可能重叠:自恋者也可能显示邓宁-克鲁格效应。但大部分邓宁-克鲁格不是自恋。只是因为是初学者所以不知道。时间过去就谦虚。相反自恋者10年经验也一直"我是最好的,别人不知道"这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