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确认偏误?只看到自己想看的认知偏差

定义
确认偏误(Confirmation Bias)是指人们倾向于寻找、解释和记忆那些支持自己既有信念或想法的信息,而忽视或低估与之相反的信息的心理现象。简单来说就是"只看自己想看的东 西"的倾向。
举个例子吧。朋友相信"A减肥方法真的很好!"于是朋友在网上搜索,只找A减肥成功的案例。"果然A减肥法最棒!"他这样说。但同样搜索的话,也能找到几十个A减肥失败的案例。也有损害健康的案例。但朋友会把这些信息都当作"那些人没有认真做"、"那是特殊情况"而忽略掉。这就是确认偏误。
确认偏误是1960年代心理学家彼得·沃森(Peter Wason)通过实验证明的。他给人们"2-4-6"的数字规律,让他们猜规则。大多数人认为是"每次增加2的偶数",为了确认这个假设,只尝试像"8-10-12"这样符合自己假设的数字。但正确答案其实是"递增的数字"。人们只测试符合自己想法的东西,连可能错误的可能性都不尝试。
特征
- 无意识地运作 - 不是故意这样做的。大脑会自动让我们更关注符合自己信念的信息。我们以为自己很客观,但实际上是有偏见的
- 也会扭曲信息解释 - 即使看到相同的信息,也会按照符合自己信念的方式解释。模棱两可的证据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解释,相反的证据则当作"例外情况"处理
- 越聪明越强烈 - 矛盾的是,智力越高或知识越丰富的人,确认偏误可能越强。因为他们更善于为自己的信念创造合理化的逻辑
- 情绪介入会更严重 - 越是与自己的身份认同、价值观、自尊心相关的话题,确认偏误就越强烈。不想承认"我错了"
- 在群体中会放大 - 具有相同想法的人聚在一起时(回音室效应,Echo Chamber),确认偏误会更强。因为互相只是确认彼此的想法
例子
例子1:政治信念 保守的人只看保守倾向的新闻,进步的人只看进步倾向的新闻。对于同一政策,保守媒体报道为"经济活跃化",进步媒体报道为"平民负担增加"。各自只看符合自己信念的媒体,所以更加确信"果然我的想法是对的!"。相反的意见则当作"假新闻"、"有偏见的报道"而忽视。这样一来,政治两极化会越来越严重。
例子2:投资决策 股票投资者相信"这家公司一定会上涨!",那么只有这家公司的积极新闻才会进入眼帘。新产品上市、CEO的乐观发言、小幅销售增长...这些信息。而负面信号 - 竞争对手的崛起、市场份额下降、内部人员抛售 - 则被当作"暂时现象"、"夸大的谣言"。最终股价暴跌后才会想"为什么没看到?"。确认偏误是投资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例子3:关系中的怀疑 一旦开始怀疑恋人,确认偏误就会启动。一旦怀疑"他是不是在出轨?",所有行为都会看起来可疑。下班晚了就"可疑",不接电话就"有事瞒着?",买新衣服就"为了见谁?"...实际上可能是工作忙、正在开会、打折买的。相反,即使表达爱意,也会解释为"是不是因为被发现了才更好?"。这样的确认偏误甚至可以摧毁健康的关系。
例子4:健康信息 相信"咖啡对健康不好"的人只记得咖啡副作用的研究。失眠、胃酸逆流、心跳加速...而相信"咖啡对健康好"的人只记得咖啡好处的研究。抗氧化效果、预防痴呆、促进代谢...即使看到相同的研究结果,也只接受自己想相信的。医学研究大多得出"适量饮用就没问题"、"因人而异"的结论,但我们只会去找极端的信息。
例子5:招聘面试 假设面试官在最初5分钟就喜欢上了应聘者。那么在剩余的面试时间里,只有应聘者的优点才会进入眼帘。"沟通很好"、"很有热情"、"经验丰富"...相反,如果一开始不喜欢,所有回答都会看起来消极。"话太多"、"太自信"、"经验太多样化没有重点"。同样的回答,但根据第一印象,解释会完全不同。
克服方法
确认偏误无法完全消除。但认识到它并减少它是可能的。
第1步:承认 首先要承认"我也有确认偏误"。一旦认为"我很客观",就更容易产生偏见。聪明的人、受过教育的人、心理学家都有确认偏误。因为人类的大脑就是这样设计的。
第2步:有意寻找相反意见 有意识地寻找与自己想法相反的信息。如果相信"A很好",就搜索"A的缺点"。一开始会不舒服、会有抵触感。会想"这是错误的信息"、"这是有偏见的观点"。这正是确认偏误在起作用的证据。忍受那种不舒服,读到最后。
第3步:问"如果我错了呢?" 在做出重要决定之前问自己。"如果我错了,会有什么证据?"、"怎样才能确认我的想法是错的?"。这个问题会让你保持错误的可能性。这是科学家验证假设时使用的方法。
第4步:利用魔鬼代言人(Devil's Advocate) 在做出重要决定时,请朋友或同事故意担任反对立场。"帮我找出我计划的漏洞"、"告诉我这为什么会失败"。一开始可能会不舒服,但可以防止大错。好的组织会将这种文化制度化。
第5步:看数字和数据 比起主观感受或轶事,更要看客观数据。比起"我周围的人A都成功了",更要看"全国统计中A的成功率是多少?"。当然数据也可能被选择性地看待,但比感觉好。
第6步:将决定与自我分离 "这个意见错了"和"我很愚蠢"是不同的。如果自己的意见与自我认同混为一谈,就很难承认错误。要想"我仍然是个不错的人。只是在这件事上想错了而已"。
第7步:看多样的来源 不要只看一种媒体、一种观点,要看多个来源。保守报纸也看,进步报纸也看,国内新闻也看,国外新闻也看。一开始会头疼,但会获得更立体的观点。
第8步:记住过去犯错的经验 记录下过去自己确信但错了的经验。那些"当时真的很确信但错了"的经验。回忆这些经验,就会有余地去怀疑现在的确信。
第9步:留出时间 重要的决定不要立即做出,一两天后再想想。第一印象和情绪平息后,可以更客观地看待。"昨天很确信但今天再看就怀疑了?"这种变化是正常的。
第10步:保持谦逊 要有"我可能不知道"、"没有确定的事"的态度。最聪明的人是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人。怀疑的人比充满确信的人更能学习和成长。
影响
积极方面
- 心理上的舒适:确认偏误保护自我。确信自己是对的会减少焦虑,维持自尊
- 快速决策:如果要考虑所有信息,就很难做决定。确认偏误帮助在复杂的世界中快速做决定
- 维持信念:有时需要确信。如果创业者犹豫"不知道能不能成",就无法开始。一定程度没有根据的确信也会引导行动
消极方面
- 错误的决定:忽视相反的证据会犯大错。可能导致投资失败、事业失败、关系破裂等
- 阻碍学习和成长:不接受新信息就无法进步。"我已经都知道了"的态度会阻碍学习
- 放大冲突:各自只确认自己的信念,对话就变得不可能。这是政治两极化、社会冲突加剧的主要原因
- 非理性行为:忽视明显的证据,继续非理性行为。继续对健康有害的习惯、亏损的投资
- 专业性的陷阱:越是专家,在自己领域的确认偏误可能越强。执着于旧知识,拒绝新范式
常见问题
问:确认偏误和固执的区别是什么? 答:看起来相 似但微妙不同。固执是有意识地决心"我不会改变我的想法"。确认偏误是无意识地只看到符合自己想法的信息。固执的人知道自己固执,但陷入确认偏误的人认为自己很客观。后者其实更危险。因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偏见。
问:有没有确认偏误的人吗? 答:不,所有人都有。心理学家、科学家、法官都有确认偏误。只是程度不同而已。受过批判性思维训练的人会努力认识和控制确认偏误。但无法完全消除。因为这是大脑的基本运作方式。重要的不是认为"我没有确认偏误",而是想"我也有确认偏误,所以要小心"。
问:社交媒体会让确认偏误更严重吗? 答:是的。社交媒体算法会显示更多你喜欢的内容。如果给保守的帖子点赞,就只会出现保守的帖子;如果给进步的帖子点赞,就只会出现进步的帖子。这叫"过滤气泡(Filter Bubble)"。只遇到有相同想法的人,相反的意见被屏蔽,所以会误以为"世界上的人都和我想法一样"。实际上也有很多相反的意见。这是加剧政治两极化的主要原因。解决方法?有意识地关注不同观点的账号,或者不是通过算法推荐,而是自己搜索信息。
问:科学家也有确认偏误吗? 答:是的,有。所以科学有防止确认偏误的系统。例如"同行评审(Peer Review)"是其他科学家批判性地审查研究。"双盲实验(Double-blind Test)"是让研究者和受试者都不知道谁是实验组,以防止偏见。"可证伪性"是检验"有没有能证明错误的方法?"。科学家个人有确认偏误,但科学共同体的系统会制衡它。当然不是完美的。知名科学家的理论会存活很久,与现有范式相反的新理论被接受可能需要几十年。
问:能利用确认偏误说服别人吗? 答:虽然 有伦理问题,但在营销和政治中经常使用。方法很简单。从对方已经相信的东西开始。"你重视健康对吧?那么这个产品..."这样。确认对方的既有信念后,将你的信息与之连接。定向广告也一样。对关心环境的人推荐"环保"产品,对重视经济的人推荐"性价比"产品。利用各自的确认偏误。但如果操纵性地使用,会失去信任。诚实地使用对长期来说更好。
问:与确认偏误严重的人对话时该怎么办? 答:直接反驳会适得其反。对方会变得防御性,更加确信。不如这样试试:1)先找共同点 - 从"那部分我也同意"开始。2)提问 - 像"那么这种情况怎么解释?"让对方思考。3)讲述自己的经验 - "我也那样想过,但经历这个后想法变了"这样自然地。4)给时间 - 一次对话改变不了。播下种子,给时间。5)知道放弃 - 不是所有人都能改变。有些话题太情绪化,无法对话。那时就接受不同意也没关系。"我们在这部分想法不同。但还是保持朋友吧"这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