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麼是鄧寧-克魯格效應?無知則勇敢的認知偏誤

定義
鄧寧-克魯格效應(Dunning-Kruger Effect)是指能力不足的人越過度評價自己,能力優秀的人越低估自己的認知偏誤。簡單來說就是「無知則勇敢」這句俗語的科學證明。
舉個例子吧。有剛開始學吉他的初學者。學了3個和弦。就會自信滿滿地說「我會彈吉他」。也會在朋友面前說要演奏。相反10年經歷的專業吉他手會謙虛地說「還有很多要學的」、「彈得不太好」。很諷刺吧?初學者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有多少,專家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有多少。
鄧寧-克魯格效應是1999年康乃爾大學心理學家大衛·鄧寧(David Dunning)和賈斯汀·克魯格(Justin Kruger)發現的。他們讓康乃爾大學生做邏輯、文法、幽默測試。然後問「你認為自己在前幾%?」結果很驚人。實際在後25%的學生評價自己在前40-60%。過度評價了將近兩倍。相反前25%的學生稍微低估自己。「嗯...中間左右?」這樣。
更有趣的是促成這個研究的契機。1995年麥克阿瑟·惠勒(McArthur Wheeler)這個男人搶了兩家銀行。而且沒戴面罩堂堂正正地搶。那天晚上新聞播出他的臉,馬上被逮捕。警察問「為什麼不遮臉?」他真心驚訝地說:「我塗了檸檬汁!」他知道檸檬汁被用作隱形墨水,相信塗在臉上就不會被監視器拍到。在家用拍立得測試也(其實是相機操作失誤沒拍到)確信自己的理論是對的。看到這個事件,鄧寧和克魯格開始研究「人們有多不知道自己的無能?」
特徵
- 雙重負擔 - 沒有能力的人有兩個問題。第一,實際上沒能力。第二,連知道自己沒能力的能力都沒有。後設認知(自我認識)不足
- 經驗累積後減少 - 初學時最嚴重,學習中會認識到「咦?比想像中難?」。然後某個瞬間會謙虛地想「我不知道的原來這麼多」
- 在所有領域出現 - 開車 、烹飪、工作、社交能力、幽默感覺...在自己不太瞭解的領域,任何人都會經歷鄧寧-克魯格效應
- 有自信曲線 - 初學時高自信→稍微學了自信急降(「無知的山谷」)→繼續學慢慢恢復自信。這個曲線很有名
- 拒絕批評 - 相信自己有能力的人不接受批評。「他懂什麼?」而無視。錯過改善機會
例子
例子1:職場新員工 新員工入職1個月後自信滿滿地說「這個公司系統問題很多。這樣做會好得多」。現有員工說明「那個因為這樣那樣的理由不行」時會說「不就是守舊而已?」3個月左右過去會認識到「咦?比想像中複雜?」,6個月左右會謙虛地想「我什麼都不知道」。然後2-3年後真正累積實力後擁有適當自信。
例子2:網路留言 新聞文章下面有專家意見。10年經歷經濟學家說明複雜經濟情況。但留言有「這是什麼鬼話。答案很簡單。就這樣做就行」這樣斷定的人。連一本經濟學書都沒讀過的人。鄧寧-克魯格效應。實際上不知道所以不知道問題有多複雜。
例子3:駕駛實力 問考到駕照1年的人會回答「我開車很好」。超速、切入、自信滿滿。問10年的駕駛會回答「就普通」。其實10年的開得好得多。1年的不知道自己看不到多少危險情況,10年的知道道路上有多少變數。
例子4:社群媒體專家 在YouTube看了名廚烹飪影片3個的人會想「我現在也會做菜了」。還想給朋友烹飪建議。實際廚師說「烹飪是終身學習」。看3個影片的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有多少。
例子5:政治和 社會議題 對複雜政治議題(例如:年金改革、外交政策)看了一個5分鐘YouTube影片的人斷定地說「答案很明確。這樣做就行」。研究這個領域數十年的專家謹慎地說「有多種立場,各有優缺點」。初學者不知道問題的複雜性,專家知道複雜性。
例子6:歌手試鏡 電視試鏡節目中音痴的人自信滿滿地出來唱歌。評審說「音準很不穩定」時會生氣說「什麼話!我朋友都說唱得好!」連知道自己音痴的能力都沒有。相反真正唱歌好的人會謙虛地說「緊張而失誤了」、「還有很多不足」。
自信曲線
鄧寧-克魯格效應有根據學習過程自信改變的模式。
第1階段:無知之峰(Peak of Mount Stupid) 剛開始學的時候。稍微知道了就感覺「我這個做得好!」自信急上升。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有多少。最危險的階段。過信可能犯大錯誤。
第2階段:絕望山谷(Valley of Despair) 更學習後認識到「咦?比想像中難?」「我知道的不多?」自信急降。「我沒有才能?」「要放棄?」產生懷疑。很多人在這個階段放棄。
第3階段:開悟之坡(Slope of Enlightenment) 不放棄繼續學習。實力慢慢提升,自信也一點點恢復。「啊,原來這樣做」開始有領悟。謙虛但有實力的階段。
第4階段:穩定高原(Plateau of Sustainability) 成為真正專家。有實力,自信也適當。但謙虛。知道還有很多要學。最理想的階段。
重點:第1階段(無知之峰)的自信和第4階段(專家)的自信看起來相似但完全不同。第1階段是「我什麼都知道」的傲慢,第4階段是「知道很多但還有更多要學」的自信。
克服方法
認識並克服自己的鄧寧-克魯格效應的方法。
第1步:承認 接受「我也可能有鄧寧-克魯格效應」。想「我很客觀」的瞬間更危險。特別在不太瞭解的領域,任何人都可能過度評價。
第2步:宣告「我是初學者」 學新東西時坦白承認「我不太瞭解這個」。雖然傷自尊但這是學習的開始。不要在意無視說「連這個都不知道?」的人。
第3步:向專家學習 不要只自己看YouTube,向真正專家學習。讀書、聽講座、找導師。專家告訴「我不知道的是什麼」。
第4步:積極尋求回饋 問「我做得好嗎?」、「怎麼做才能更好?」。不要防衛批評而認真聽。批評是成長的機會。
第5步:接受測試 接受客觀評價。考試、證照、競賽...用數字確認自己實力。不是主觀感覺而是客觀數據。
第6步:維持謙虛 無論實力多提升,維持「還有很多要學」的態度。蘇格拉底說。「我知道我什麼都不知道。」最智慧的態度。
第7步:聽多種觀點 也聽與自己不同的意見。努力理解「這個人為什麼這樣想?」。確認偏誤和鄧寧-克魯格效應結合真的很危險。
第8步:記錄錯誤 記錄自己錯的事。「那時確信但錯了」的經驗。這些經驗讓人謙虛。
應對他人的鄧寧-克魯格效應
1. 不要直接指出 說「你是鄧寧-克魯格效應」會變得防衛。改用問題讓他思考。「那個方法的缺點是什麼?」、「這種情況怎 麼處理?」
2. 顯示複雜性 對說「這個很簡單,只要這樣做就行」的人展示具體案例。「那這種情況呢?」問越複雜的問題,自己會領悟。
3. 提出專家意見 「這個領域專家這樣說,你覺得如何?」雖然依賴權威不好,但有時專家意見讓人謙虛。
4. 懂得放棄 有些人怎麼做都不改變。不要浪費時間就放著。說「不同意也沒關係」就過去。
相反概念:冒充者症候群
鄧寧-克魯格效應的相反是冒充者症候群(Impostor Syndrome)。
定義 有實力卻感覺「我是騙子」、「很快會被揭穿」。低估自己。
特徵
- 實際上有能力。也有成果
- 但想「只是運氣好」、「大家過度評價」
- 無法接受稱讚。「我不配」
- 完美主義。小錯誤也當作「果然我不行」的證據
- 越成功的人越嚴重。越到高位越不安「我不是該在這裡的人」
例子
- 考上名校卻想「只是考試運氣好」
- 升職卻想「公司搞錯了」
- 被稱讚卻想「不是真心的」
- 發表成功卻想「大家是禮貌鼓掌」
克服方法
- 看客觀證據:看實際成果而不是感覺
- 丟掉完美主義:錯誤是正常的
- 接受稱讚:說「謝謝」而接受
- 與同事對話:很多成功的人有同樣感覺
- 得到專家幫助:嚴重的話接受諮商
鄧寧-克魯格vs冒充者症候群
- 鄧寧-克魯格:沒能力卻有自信
- 冒充者症候群:有能力卻沒自信
- 理想:有能力和適當自信
- 最糟:沒能力也沒自信
有趣的是兩種現象可能出現在同一人身上。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是冒充者症候群,在不太瞭解的領域顯示鄧寧-克魯格效應。
影響
正面方面
- 初學者的勇氣:初期過度自信給開始的勇氣。因為想「這個不會難」而挑戰。如果一開始就知道有多難可能不會開始
- 快速行動:不等到知道所有事而先做做看。有時這樣好。沒有完美知識也行動
- 創新的源泉:現有專家說「不可能」時初學者挑戰說「為什麼不行?」而成功的情況也有。無知有時創造創意
負面方面
- 危險的決定:過信而犯大錯誤。投資失敗、事業失敗、安全事故...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最危險
- 拒絕學習:想「我已經知道」所以不再學。成長停止
- 無視他人:無視專家建議。「他懂什麼?」。錯過好建議
- 團隊衝突:沒能力卻自信滿滿的人在團隊會產生衝突。堅持自己方式,不接受批評
- 社會問題:對複雜社會問題自信主張簡單解法的人扭曲輿論。「答案很簡單!」但實際上很複雜
常見問題
問:有鄧寧-克魯格效應的人一輩子治不好嗎? 答:不,學習會改善。鄧寧-克魯格效應來自無知。繼續學習、犯錯、接受回饋就會認識到「咦?我不知道的很多」。問題是拒絕學習的人。以「我已經都知道」的態度生活就一輩子停留在第1階段(無知之峰)。開放心胸和謙虛是關鍵。承認「我可能錯」、「還有更多要學」的瞬間成長就開始。與年齡無關。70歲也學習的人會成長,20歲也固執的人不會改變。
問:有自信的人都是鄧寧-克魯格效應嗎? 答:不,要區分。健康的自信:「我這個領域做了10年,知道很多。但還有要學的」- 基於實力的謙虛自信。鄧寧-克魯格:「我這個領域做了1週,都知道了。其他人不知道」- 基於無知的傲慢自信。差別?1)經驗:有充分學習和經驗嗎?2)謙虛:承認「可能錯」、「要更學」嗎?3)回饋:接受批評還是防衛?4)認識複雜性:知道問題複雜還是想得簡單?真正專家有自信但謙虛。鄧寧-克魯格自信滿滿又傲慢。
問:為什麼越初學越自信高? 答:因為後設認知(自我認識)不足。能力有兩種作用:1)讓工作做得好,2)讓人評價自己做得多好。初學者兩者都不足。工作也做不好,也不知道自己做不好。例如剛學西洋棋不知道西洋棋有多複雜。「抓到國王就贏?很簡單!」但稍微學就「咦?策略非常多,開局就有數百個,職業棋士看幾十步後?」知道複雜性。那時才認識到自己是初學者。像蘇格拉底說的「知道無知是真正知識的開始」。
問:鄧寧-克魯格效應危險的職業有嗎? 答:是的,特別在安全重要的領域危險。1)醫療:「醫學生3年級」最危險。學了點什麼就自信滿滿但還缺乏經驗可能犯大錯誤。2)飛行員:飛行經歷50-200小時左右最危險。學了基本但危險情況應對不足的時期。3)投資:初學投資者最初幾次運氣好而獲利就誤以為「我有投資才能」。那時投入大錢而損失的情況很多。4)駕駛:考照1年後事故率高。過信而勉強駕駛。5)領導力:沒經驗的領導者以過度自信錯誤引導團隊,整個組織受害。這些領域需要體系化教育、指導、階段性權限授予。防止初學時獨自做大決定。
問:網路上鄧寧-克魯格效應更嚴重嗎? 答:嚴重得多。理由:1)匿名性:不負責任什麼都能說。2)任何人都能發言:離線會議中新人不能隨便說,但網路上任何人都像專家一樣寫。3)短形式:推特、留言很短。無法複雜說明,斷定地說。「答案是這個!」4)確認偏誤:只追蹤同意我意見的人,反對意見被封鎖。5)按讚文化:簡單刺激的意見得到很多讚。謹慎意見被無視。6)搜尋錯覺:用Google搜尋5分鐘就感覺成為專家。實際上只看了表面。結果?社群媒體變成所有人假裝專家的空間。醫療、法律、經濟...對複雜主題斷定說「答案很簡單」的人滿出來。真正專家謹慎意見被埋沒,自信說話的初學者意見傳播。真的很危險。應對法?1)確認來源,2)確認專家資格,3)懷疑斷定意見,4)信賴承認複雜性的意見。
問:鄧寧-克魯格效應和自戀的區別是什麼? 答:看起來相似但不同。鄧寧-克魯格效應:1)只在特定領域出現 - 在自己不太瞭解的領域過度評價。2)學習會改善 - 可以透過教育和經驗改正。3)沒有意圖 - 不是故意而是真的相信自己有能力。4)後設認知問題 - 是「不知道自己不知道」的認知偏誤。自戀(自戀型人格):1)整體 - 相信自己在所有面都特別。2)不會改變 - 看到證據也不改變想法。因為是性格特質治療困難。3)有意圖 - 想比他人優越,想被認可。4)自尊心問題 - 其實是為了掩蓋內心不安而誇大。可能重疊:自戀者也可能顯示鄧寧-克魯格效應。但大部分鄧寧-克魯格不是自戀。只是因為初學而不知道。時間過去會謙虛。相反自戀者即使10年經歷也持續「我是最棒的,其他人不知道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