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至主內容

什麼是皮格馬利翁效應?期待變成現實的自我實現預言

image

定義

皮格馬利翁效應(Pygmalion Effect)是指他人的期待對實際表現產生影響的心理現象。簡單來說就是「期待就真的會變成那樣」。這也被稱為自我實現預言(Self-fulfilling Prophecy)。

舉個例子吧。老師看一個學生想著「這個孩子會做得好」,那個學生的成績真的會提高。相反如果想著「這個孩子不行」,那個學生的成績實際上會下降。學生原本的能力沒有改變。老師的期待改變了態度和行為(更多地稱讚、更多地關心、給更難的問題),這影響到學生(產生自信、更加努力),結果就改變了。

皮格馬利翁效應是1968年心理學家羅伯特·羅森塔爾(Robert Rosenthal)證明的。他在小學做了實驗。隨機選擇學生後告訴老師「這些學生IQ很高,將來會有很大發展」。其實是普通學生。1年後看結果很驚人。那些學生的IQ實際上提高了,成績也進步了。老師的正面期待改變了學生。這個實驗展示了「期待的力量」有多強大。

名稱來自希臘神話。雕刻家皮格馬利翁愛上了自己創作的雕像,太過渴望,女神就把雕像變成了真人的故事。從「真心期待就會變成現實」的意義取了這個名字。

特徵

  • 雙向運作 - 正面期待產生正面結果,負面期待(戈倫效應)產生負面結果。信念決定方向
  • 無意識地運作 - 期待的人和被期待的人很多時候都沒有意識到。自動運作的微妙信號產生影響
  • 透過行為傳達 - 期待不是用言語而是透過行為傳達。眼神、語調、投入的時間、回饋方式、提供的機會...這些微妙的行為傳遞訊息
  • 影響自信 - 他人的期待改變自我效能感(Self-efficacy)。產生「我能做到」的信念就真的會做得更好
  • 累積效果 - 不是一次期待,而是反覆的期待長期造成很大差異。每天累積的小信號改變結果

例子

例子1:羅森塔爾的教室實驗(1968) 就是前面說的那個著名實驗。把隨機選擇的學生標記為「資優生」後,1年後IQ平均上升12分。特別是低年級效果更大。1年級平均上升27分。老師們不承認自己有不同對待,但觀察結果顯示對那些學生更多微笑、更多稱讚、問更難的問題、給更多時間。

例子2:職場中的皮格馬利翁效應 新員工進來了。主管想著「這個人好像會做得好」,實際上表現就好。為什麼呢?主管會讓他負責更重要的項目、更詳細地教導、犯錯也鼓勵說「沒關係,下次做好就行」、給更多機會。相反如果想著「這個人就那樣吧」?只讓他做簡單的工作、隨便教教、犯錯就確認「果然不行」、不給機會。當然會有表現差異。

例子3:父母的期待與子女 父母相信「我們家孩子數學很好」,孩子真的會變得擅長數學。父母會一起解數學題、鼓勵說「你能做好」、買數學相關的玩具或書、送去數學補習班...做這些投資。相反如果相信「我們家孩子數學弱」,就會說「數學很難,你把其他做好就行」而讓孩子放棄。期待決定投資,投資創造結果。

例子4:軍隊實驗 以色列軍隊告訴新兵訓練教官,隨機選擇的新兵「潛力很高」。訓練後那些新兵的成績實際上更好。體力、射擊、戰術...各方面都是。教官的期待改變了訓練方式、回饋、鼓勵的量,這影響了新兵的自信和努力。

例子5:醫療中的安慰劑效應 醫生確信地說「這個藥真的很有效」,患者會更快康復。即使是假藥(安慰劑)也一樣。醫生的期待和確信傳達給患者,患者的心理狀態影響實際身體康復。相反醫生說「這個效果不太好」,真藥效果也會下降。

例子6:運動中的教練 教練相信「這個選手是王牌」,那個選手真的會做得好。給更多練習時間、讓他參加重要比賽、犯錯也相信說「下次會做好」。產生自信、機會增加、結果實力提升。相反如果想著「這個選手不怎麼樣」,只讓他坐板凳、不給機會、剝奪發展機會本身。

活用方法

看看如何正面活用皮格馬利翁效應。

身為父母活用

1. 表達對能力的正面信念 常說「你能做到」、「你很聰明」、「你努力就什麼都能做好」這樣的話。不過比起「你是天才」,「你努力所以做得好」這樣稱讚努力更好。強調成長可能性而非固定能力。

2. 設定高期待 提出比子女能做的稍微難一點的目標。太簡單沒有發展,太難會放棄,適當難度會成長。「這次試試做到這個程度如何?」鼓勵挑戰。

3. 把錯誤當作學習機會 犯錯時不要說「你怎麼這樣」,而是說「這次變成這樣了。下次怎麼做比較好呢?」傳達錯誤不是失敗而是學習過程的訊息。

身為教師/領導者活用

1. 對所有學生/員工寄予高期待 不要事先判斷「這個學生會做好,那個學生做不好」。對所有人一樣寄予高期待。令人驚訝的是很多人會符合期待。

2. 具體且建設性的回饋 比起「做得好」,「你在這裡這樣做真的很好。下次如果能把這部分再發展會如何呢?」具體稱讚並提示發展方向。

3. 提供成長機會 讓他們負責重要項目、困難任務。說「覺得你能做所以讓你負責」。既是期待的表達,同時也成為實際成長的機會。

4. 管理語言和非語言信號 不只是言語,用眼神、微笑、語調、手勢也傳達期待。說「你能做到」卻一臉冷淡就沒用。要傳達真心相信的心情。

對自己活用

1. 改變自我對話 不是「我做不到」、「我原本就這樣」,而是對自己說「我學了就能做到」、「這次不行但下次會進步」。對自己的期待改變行為。

2. 擁有成長心態 像卡蘿·德威克(Carol Dweck)的研究一樣,不是相信「能力是固定的(Fixed Mindset)」,而是相信「努力就會發展(Growth Mindset)」。這就是對自己施加的皮格馬利翁效應。

3. 慶祝小成功 認可並慶祝小進展。「今天多學習了10分鐘,進步了」這樣。小成功給自信,自信帶來更大成功。

避免戈倫效應(負面期待)

1. 不要貼標籤 不要貼「這個人沒能力」、「這個孩子問題很多」這樣的標籤。一旦貼上標籤,戈倫效應就會真的變成那樣。

2. 不要困在過去 不要說「去年做不好所以今年也做不好」。人會改變。過去的失敗不決定未來。

3. 不要比較 「哥哥做得好你怎麼做不好?」比較會產生負面期待。認可各自的速度和優點。

相反概念:戈倫效應

戈倫效應(Golem Effect)是皮格馬利翁效應的相反。低期待產生壞結果。

戈倫效應的運作方式

  1. 期待「這個人做不好」
  2. 給較少關心、教得少、只讓做簡單的事、批判性對待
  3. 沒有機會所以實力不提升、只被批評所以自信下降
  4. 結果真的做不好
  5. 「看吧,我就知道」得到確認

例子:落後的學生 老師判斷「這個孩子學習不好」會怎麼樣呢?問問題也說「待會」就過去、不給發表機會、答錯也說「果然」就放棄...孩子逐漸失去自信,真的落後了。老師的低期待變成了自我實現預言。

例子:職場中的標籤 對犯過一次錯的員工貼上「這個人工作做不好」的標籤會怎麼樣呢?不讓他負責重要工作、犯錯就說「又這樣」、不給發展機會...員工失去動力,實際表現變差。主管的負面期待變成了現實。

避免戈倫效應的方法

  1. 看可能性而不是過去
  2. 不是表達「做不到」而是「還做不到」
  3. 認可並稱讚即使是小改善
  4. 均等給予機會
  5. 把錯誤看作情況問題而非性格問題

注意事項

1. 過度期待是壓力 太高的期待不是幫助而是壓力。「你必須總是第一名」這樣過度的期待會產生不安和恐懼。適當的水平很重要。

2. 沒有根據的稱讚是反效果 沒有任何理由就說「你是天才」、「你是最棒的」,孩子反而會不安。「不管做什麼都說做得好?不是真心想的而是隨便說說吧?」會懷疑。具體的稱讚很重要。

3. 聚焦於過程而非結果 比起「你很聰明」(固定屬性),「你很努力」(過程)更好。前者讓人害怕失敗,後者讓人持續挑戰。

4. 不是所有差異都因為期待 皮格馬利翁效應雖然強大但不是全部。實際能力差異、興趣、環境等也很重要。不能誤以為「只要期待就什麼都能做到」。

影響

正面方面

  • 激發動力:他人的信任是強大的動力。想著「這個人相信我」就會努力
  • 提升自信:正面期待提高自我效能感。「我能做到」的信念實際上提升能力
  • 創造機會:高期待帶來更多機會。重要項目、困難任務、領導角色...機會創造成長
  • 正面環境:互相高度期待的組織整體表現會更好。期待變成文化

負面方面

  • 強化歧視:因第一印象或偏見產生的低期待創造實際歧視。對特定群體的刻板印象透過皮格馬利翁/戈倫效應被強化
  • 自我實現的偏見:「女性數學不好」、「老人無法學新技術」這樣的偏見讓實際結果也這樣呈現。因為不給機會
  • 過度壓力:過度期待產生壓力、不安、倦怠。害怕「無法達到期待怎麼辦」
  • 不正確的自我形象:因過度稱讚長大的孩子可能失去現實感。只想著「我很特別」而不努力

常見問題

問:皮格馬利翁效應和安慰劑效應的區別是什麼? 答:相似但微妙不同。安慰劑效應是「本人的信念」對本人產生影響。我相信「這個藥有效」實際上就出現效果。皮格馬利翁效應是「他人的信念」對我產生影響。老師相信「這個學生會做好」,學生實際上就做得好。當然兩者可以連結。他人的期待創造我對自己的信念(皮格馬利翁),那個信念創造實際結果(安慰劑)。「老師相信我所以我也相信自己,所以真的做得好」這樣。

問:和負面的人在一起我也會變壞嗎? 答:是的,因為戈倫效應可能那樣。持續聽到「你不行」、「那個很難」、「勉強」這樣的話,自信下降,實際上就做不好。特別是親近的人(父母、配偶、主管)的負面期待影響力更大。相反和正面的人在一起會產生自信,實際上就做得好。「環境很重要」這句話不是隨便說的。刻意和相信你的人相處。導師、教練、支持的朋友...他們的正面期待會讓你成長。如果無法完全避開負面的人(例如:家人),就不要太認真接受他們的話,在其他地方尋找正面回饋。

問:持續對孩子說「你是天才」真的會變成天才嗎? 答:沒那麼簡單。反而可能有反效果。根據卡蘿·德威克的研究,「你很聰明」這樣的能力稱讚讓孩子害怕失敗。擔心「失去聰明的形象怎麼辦?」於是避免困難的挑戰。更有效的是「你很努力」、「不放棄持續嘗試」這樣的過程稱讚。這樣即使失敗也會想「更努力就行」而持續挑戰。要正確使用皮格馬利翁效應:1)「你能做到」(可能性),2)「你努力所以進步了」(過程),3)「這次不行但下次會進步」(成長心態)。這樣說。

問:職場上主管好像認為我做不好。怎麼辦? 答:被困在戈倫效應中可能真的做不好。脫離的方法:1)認識 - 「主管的低期待正在影響我」這樣認識是第一步。2)改變內在對話 - 不管主管說什麼,對自己說「我能做到」、「我正在發展」。3)創造具體證據 - 即使是小成功也創造出來展示。「這次項目做得好」用事實證明。4)要求回饋 - 問「我怎麼做才能做得更好?」讓主管關心你。5)在外部獲得認可 - 在其他團隊、其他主管、外部項目獲得認可會產生自信。6)最壞情況改變環境 - 持續在不相信你的主管下面真的不會發展。考慮換組或換工作。有相信你的環境存在。

問:皮格馬利翁效應比遺傳或實際能力更重要嗎? 答:不,兩者都重要。皮格馬利翁效應雖然強大但不是魔法。天生的能力、遺傳、健康、環境...這些也產生影響。不過重點是期待的影響力比很多人想像的大得多。羅森塔爾的研究中IQ上升了12-27分。這是不能忽視的差異。而且重要的是「潛力的實現」。即使有能力,沒有機會就無法發揮。皮格馬利翁效應創造機會。高期待→更多投資→更多機會→發揮能力。這樣。相反低期待埋沒能力。戈倫效應讓有才能的人也做不好。結論:遺傳和期待都重要。但我們能改變的是期待。遺傳無法改變,但期待今天馬上就能改變。

問:年紀大了皮格馬利翁效應也有用嗎? 答:是的,有用。與年齡無關。常見的偏見是「老了就學不會」、「新技術是年輕人的」,這創造戈倫效應。不給年長員工新技術教育、不給機會、說「就按原來的方式做」,就真的做不好。相反如果期待「年齡是經驗」、「你有學習能力」,實際上就做得好。根據研究,70-80歲也能學新東西。速度可能慢但充分可能。重要的是期待和機會。「老人做不到」這種社會偏見創造戈倫效應,不是實際能力的問題。退休後也學新興趣、語言、技術的人很多。相信自己,周圍也相信的話,年齡只是數字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