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至主內容

什麼是時間區塊(Time Blocking)?

image

定義

時間區塊(Time Blocking)是將一天分成特定時間區塊,並為每個區塊分配預定任務的時間管理技巧。與單純的待辦清單(To-Do List)不同,它不僅明確「要做什麼」,還明確「何時做」來設計一天。

這個技巧以生產力專家卡爾·紐波特(Cal Newport)、伊隆·馬斯克(Elon Musk)、比爾·蓋茲(Bill Gates)等實踐而聞名。據說伊隆·馬斯克將一天以 5 分鐘為單位切分管理,卡爾·紐波特與「深度工作」概念一起積極推薦時間區塊。

時間區塊的核心是有意識地分配時間這個有限資源。大多數人想著「今天要做這個」,但實際上不決定何時做,直到一天結束都會拖延。時間區塊將這種模糊性轉換為具體的時間表,提高執行力。

作用原理

時間區塊基於多個心理學和神經科學原理。

帕金森定律(Parkinson's Law): 「工作會填滿所有可用時間」的定律。給予無限時間,簡單的事也會拖很久,但限制「9 點到 10 點」,就會集中在那個時間內完成。

減少決策疲勞(Decision Fatigue): 一天要做的決定越多,意志力就越消耗。與其每次煩惱「現在做什麼?」,遵循已定好的時間表能節省決策能量。

執行意圖(Implementation Intention): 預先決定「我在 X 時間做 Y 行動」能大幅提高執行可能性。心理學研究顯示,設定執行意圖的群組比沒設定的群組高出 2-3 倍的目標達成率。

最小化注意力殘留(Attention Residue): 從一個任務無計畫地轉換到另一個任務時,對前一個任務的想法會殘留,降低專注力。用時間區塊為每個任務分配充分時間,就能完全轉換。

視覺化的力量: 在日曆上用顏色標示區塊,一天就視覺化了。不是「今天做了什麼?」的模糊感,而是「上午 3 小時專注工作、下午 2 小時會議」的明確畫面。

現實的時間認知: 做時間區塊會學到每個任務實際需要多少時間。「這份報告 30 分鐘就好」以為的事實際需要 2 小時,從下次開始就會更現實地計畫。

實踐方法

第 1 步:撰寫待辦清單(Brain Dump)

首先寫下所有要做的事。大事、小事、工作、個人事都包含。

範例:

  • 撰寫專案提案書
  • 回覆 50 封郵件
  • 團隊會議(14 時)
  • 運動
  • 採購
  • 給朋友生日祝福訊息

第 2 步:設定優先順序

評估每個任務的重要度和緊急度。可以活用艾森豪矩陣。

分類:

  • A 級:重要且緊急(提案書撰寫)
  • B 級:重要但不緊急(運動)
  • C 級:緊急但不重要(部分郵件)
  • D 級:兩者都不是(瀏覽社群)

第 3 步:預測時間

預測每個任務需要的時間。一開始容易低估,最好分配預想時間的 1.5 倍。

範例:

  • 提案書撰寫:3 小時
  • 郵件回覆:1 小時
  • 團隊會議:1 小時
  • 運動:1 小時
  • 採購:30 分鐘

第 4 步:在日曆上分配區塊

將一天分成時間區塊並配置任務。考慮能量水準。

能量管理:

  • 上午(能量最高):深度工作、創意任務、重要決定
  • 下午初期:會議、協作、溝通
  • 下午後期(能量下降):單純重複任務、郵件、整理

區塊範例:

09:00-12:00 | 提案書撰寫(深度工作)
12:00-13:00 | 午餐 + 休息
13:00-14:00 | 郵件回覆
14:00-15:00 | 團隊會議
15:00-15:30 | 短暫散步(充電)
15:30-17:00 | 其他業務處理
17:00-18:00 | 運動
18:00-19:00 | 晚餐
19:00-20:00 | 採購 + 準備晚餐
20:00-22:00 | 個人時間(閱讀、嗜好)

第 5 步:新增緩衝時間

為意外的事一天留下 1-2 小時的緩衝。填滿所有時間的話,小延誤也會讓整個計畫崩潰。

緩衝活用:

  • 比計畫提早完成:開始下一個任務或休息
  • 發生緊急事項:使用緩衝時間
  • 一天結束時剩餘:未能事先做的事或自由時間

第 6 步:活用主題日(選擇性)

將每天指定為特定主題能提高專注力。

範例:

  • 週一:企劃及策略
  • 週二:專注工作(深度工作)
  • 週三:會議及協作
  • 週四:專注工作(深度工作)
  • 週五:收尾及回顧

第 7 步:執行與追蹤

按計畫執行,但保持彈性。一天結束時記錄以下內容:

  • 按計畫進行的區塊?
  • 預想時間與實際時間差異?
  • 受干擾或拖延的事?
  • 明天改善的點?

第 8 步:週回顧與調整

週末回顧上週並計畫下週。

問題:

  • 本週最有生產力的時段?
  • 最常被干擾的時段?
  • 哪些任務比預期花更久?
  • 下週如何改善?

範例

軟體開發者鄭組長的週一

情況: 需同時進行新功能開發和團隊管理的開發組長

既有方式(時間區塊前):

  • 早上上班確認郵件就過了一小時
  • 想寫程式但團隊成員提問而中斷
  • 會議突然安排,整個上午都沒了
  • 下午重新開始寫程式但無法集中
  • 晚上 6 點了重要的事一件都沒完成
  • 加班或帶回家到深夜工作

套用時間區塊後:

06:30-07:00 | 起床及準備
07:00-08:30 | 通勤 + 檢討今日計畫(咖啡廳)
08:30-12:00 | 深度工作區塊 1 - 新功能開發
| - 智慧型手機放櫃子
| - 關閉 Slack 通知
| - 日曆標示「專注時間」
| - 寫程式 3.5 小時(25 分鐘 x7 次番茄鐘)
12:00-13:00 | 午餐 + 與團隊成員自由對話
13:00-14:00 | 郵件及訊息處理區塊
| - 一次集中處理
| - 緊急的優先回覆
14:00-15:30 | 會議區塊(週會)
| - 週一總是固定這個時間
| - 事先準備議程節省時間
15:30-16:00 | 緩衝區塊(點心 + 散步)
16:00-17:30 | 深度工作區塊 2 - 程式碼審查及文件化
| - 比上午能量低,做較不複雜的任務
17:30-18:00 | 收尾區塊
| - 撰寫明天計畫
| - 記錄今天完成的事
| - 整理工作空間
18:00-18:30 | 下班
18:30-19:30 | 運動(健身房)
19:30-20:30 | 晚餐
20:30-22:00 | 自由時間(完全隔離工作)
22:00-22:30 | 就寢準備
22:30 | 就寢

特別規則:

  • 08:30-12:00 深度工作絕對防守:與團隊成員共享,除緊急事項外禁止打擾
  • 會議只在 13:00-17:00 之間:保護上午作為寫程式時間
  • 18:00 後不確認工作郵件:真的緊急會打電話約定

結果:

  • 上午 3.5 小時深度工作完成以前整天的工作量
  • 準時下班卻是團隊內最高生產力
  • 晚上和週末完全屬於自己沒有倦怠
  • 6 個月後團隊成員也導入時間區塊,整個團隊生產力提升 30%

大學生崔同學的考試期間

情況: 3 週後期中考,要準備 4 科的大學 3 年級

既有方式(時間區塊前):

  • 去圖書館「今天要讀書」但不明確要做什麼
  • 看智慧型手機就過了一小時
  • 統計學卡住就轉到英文,又卡住就轉到電影理論...
  • 一天在圖書館 10 小時但實際學習 3 小時
  • 考試前一晚熬夜的惡性循環

套用時間區塊後:

週主題計畫(全 3 週):

  • 第 1 週:整體概念整理
  • 第 2 週:集中解題
  • 第 3 週:複習及記憶

一天日程(平日基準):

07:00-08:00 | 起床 + 早餐 + 運動
08:00-09:00 | 前往圖書館 + 檢討今日學習計畫
09:00-11:00 | 區塊 1:統計學(最困難的科目)
| - 2 小時:理解概念 + 範例解題
| - 番茄鐘:50 分鐘學習 + 10 分鐘休息
11:00-11:15 | 長休息(咖啡、點心、散步)
11:15-13:00 | 區塊 2:管理學
| - 1 小時 45 分鐘:閱讀教科書 + 筆記整理
13:00-14:00 | 午餐 + 完全休息(與朋友聊天)
14:00-16:00 | 區塊 3:英文(作文撰寫)
| - 2 小時:閱讀 + 寫作練習
16:00-16:30 | 長休息 + 點心
16:30-18:30 | 區塊 4:電影理論(最有趣的科目)
| - 2 小時:觀看電影 + 分析筆記
18:30-19:30 | 晚餐
19:30-21:00 | 區塊 5:複習今天學習內容
| - 製作閃卡
| - 重新閱讀概念整理筆記
21:00-23:00 | 自由時間(運動、朋友、嗜好)
23:00-23:30 | 就寢準備
23:30 | 就寢

特別策略:

  • 最困難的科目在上午(能量最高)
  • 最有趣的科目在下午(獎勵效果)
  • 每個區塊只專注一科(禁止多工)
  • 智慧型手機放櫃子(只在區塊間休息時確認)
  • 晚上複習區塊強化長期記憶

週末調整:

  • 週六:與平日相同但下午增加 2 小時自由時間
  • 週日:只有上午學習(2 區塊),下午完全休息

結果:

  • 3 週內每天純學習時間達成 8 小時(以前:3-4 小時)
  • 有計畫地學習減少壓力
  • 考試前一晚不需要熬夜
  • 4 科全部獲得 A 以上
  • 學習外的時間也充分,仍與朋友相處融洽

自由作家金先生的一天

情況: 並行 3 個客戶工作、部落格經營、書籍寫作的自由工作者

既有方式(時間區塊前):

  • 在家工作沒有界線,整天都在工作的感覺
  • 郵件來就確認並回覆
  • 做這做那,實際重要的書籍寫作沒做
  • 晚上「今天做了什麼?」的感覺
  • 截止日臨近才熬夜工作

套用時間區塊後:

06:00-06:30 | 起床 + 冥想
06:30-07:30 | 書籍寫作區塊 1(最優先任務)
| - 能量最高時做最重要的事
| - 隔離網路,只開文書處理器
| - 目標:1,000 字
07:30-08:30 | 早餐 + 運動(慢跑)
08:30-09:00 | 淋浴 + 準備
09:00-11:00 | 客戶 A 工作(行銷專欄)
| - 週一截止工作
| - 2,000 字目標
11:00-11:30 | 休息(咖啡、伸展、看窗外)
11:30-13:00 | 客戶 B 工作(部落格文章)
| - 1,500 字目標
13:00-14:00 | 午餐 + 散步(附近公園)
14:00-15:00 | 郵件及行政業務區塊
| - 一天一次集中處理
| - 報價單、請款單、合約書
15:00-15:30 | 短暫午睡(能量充電)
15:30-17:00 | 客戶 C 工作(企業部落格)
| - 1,200 字目標
17:00-17:30 | 緩衝區塊
| - 完成延遲工作
| - 或準備明天
17:30-18:30 | 收尾區塊
| - 整理今天完成的工作
| - 明天工作計畫
| - 整理工作空間
18:30- | 結束工作(一概不工作)
| 晚餐、家庭時間、嗜好、閱讀

週主題:

  • 週一/三:集中客戶工作
  • 週二/四:集中書籍寫作(上午 3 小時)
  • 週五:輕鬆工作 + 週回顧 + 下週計畫
  • 週六:部落格經營(自己的內容)
  • 週日:完全休息(禁止工作)

特別規則:

  • 書籍寫作總是上午第一區塊(一天即使 30 分鐘也好)
  • 郵件一天只一次(固定 14 時)
  • 18:30 後不開筆電
  • 週末不接客戶聯絡(緊急除外)

結果:

  • 6 個月內完成 300 頁書稿(以前要 2 年)
  • 客戶工作也從容遵守截止日
  • 一天實際工作時間 6 小時卻比以前 10 小時成果好
  • 晚上和週末完全是個人時間沒有倦怠
  • 工作與生活界線明確,家庭關係也改善

效果與優點

最大化生產力

使用時間區塊的人報告平均生產力提升 30-50%。因為不用煩惱「何時做?」,能專注於每個區塊。伊隆·馬斯克能同時經營 Tesla 和 SpaceX 的原因之一就是極端的時間區塊。

防止多工

一個區塊只分配一個任務就能減少任務轉換(Task Switching)成本。研究顯示每次轉換任務需要最多 23 分鐘的專注力恢復時間。時間區塊能防止這種浪費。

明確優先順序

在日曆上配置區塊的過程中會自然設定優先順序。會問「這件事重要到要分配 2 小時區塊嗎?」,不太重要的事就會自然被篩選。

克服拖延習慣

決定「下午 2 點到 3 點寫報告」,那個時間到了就會自動開始。「稍後做」的模糊感消失,產生具體的執行計畫。

工作與生活平衡

時間區塊不只工作,也為運動、家庭時間、嗜好分配區塊。這樣就能防止工作侵犯個人時間。明確決定「18 時後是個人時間」就容易遵守。

現實計畫能力

只要做幾天時間區塊就會知道自己一天實際能做的事的量。「一天能工作 10 小時」的不現實期待會變成「實際上 4-5 小時專注工作是極限」的現實認知。

減少壓力

一天有明確設計就會減少「現在做這個可以嗎?」「其他事不是更急嗎?」這種不安。因為每個時間要做什麼已經決定好,能安心專注於目前的任務。

提升成就感

每完成一個區塊就會感到小成就感。一天結束時看日曆能視覺化確認「今天做了這些」,滿足感提高。

注意事項

避免過度僵化

時間區塊不應成為牢籠。意外的事總會發生。計畫出錯時要靈活調整。「今天沒按計畫走,明天再試試」的心態很重要。

不要填滿所有時間

24 小時緊密填滿會很快疲憊。務必包含緩衝時間、休息時間、自由時間。一般只計畫一天的 60-70%,留 30-40% 餘裕才可持續。

警惕完美主義

第一天就無法做到完美的時間區塊。練習幾天、幾週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。計畫與實際不同也不要自責。

現實的時間預測

一開始容易低估任務時間。「這件事 1 小時就好」以為的事實際常需要 3 小時。分配預想時間的 1.5-2 倍比較安全。

確保創意空間

所有時間都結構化可能沒有創意思考的餘裕。也要刻意分配「自由思考時間」、「散步」、「放空」這樣的區塊。

尊重他人時間

安排會議或協作區塊時要與對方協調。只想自己的計畫單方面決定時間會產生摩擦。

管理社交壓力

同事問「現在有時間嗎?」時說「14 點到 15 點是會議區塊」一開始可能覺得尷尬。但明確的界線長期對彼此都有幫助。

過度依賴數位工具

找行事曆 app、時間區塊 app 可能浪費時間。紙本日記也足夠有效。工具不如實踐重要。

常見問題

問:何時做時間區塊?前一晚?當天早上? 答:兩者都做比較好。前一晚計畫大架構(20-30 分鐘),當天早上微調(5-10 分鐘)。週末計畫下週整體也很有效。

問:突然有緊急的事怎麼辦? 答:使用緩衝區塊,或重新配置較不重要的區塊。真正緊急的事很少,所以要明確「緊急」的標準。大多數「緊急」的事實際上延後一兩小時也沒關係。

問:會議多的上班族也能做嗎? 答:反而更需要。將會議區塊集中配置在特定時段(例:下午 1-5 時),其餘時間保護為深度工作。如果無法控制會議時間,就制定活用會議間隙時間的策略。

問:有家人或室友無法按計畫進行? 答:與家人分享計畫。事先說「上午 9-11 時是我的專注時間」就容易獲得協助。有幼兒的話與配偶計畫輪流照顧的區塊。

問:要多詳細地區塊化? 答:個人差異。伊隆·馬斯克是 5 分鐘單位,大多數人 30 分鐘-1 小時單位適當。太細分會有壓力,太大效果少。從 30 分鐘單位開始試試。

問:時間區塊和番茄工作法能一起用嗎? 答:完美組合。用時間區塊決定「9-12 時是報告撰寫」,在裡面執行番茄鐘(25 分鐘工作 + 5 分鐘休息)。宏觀計畫與微觀執行結合。

問:無法按計畫進行就會持續挫折感? 答:時間區塊的目標不是 100% 遵守而是有意識地使用時間。達成 70-80% 也是大成功。記錄計畫與實際並逐漸調整得更現實。目標是改善而非完美。

問:週末也要做時間區塊嗎? 答:自由選擇。部分人週末也鬆散地區塊化(運動、家庭時間、嗜好)。其他人週末完全自由度過。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。重要的是有意識地度過週末。

相關連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