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麼是時間區塊(Time Blocking)?

定義
時間區塊(Time Blocking)是將一天分成特定時間區塊,並為每個區塊分配預定任務的時間管理技巧。與單純的待辦清單(To-Do List)不同,它不僅明確「要做什麼」,還明確「何時做」來設計一天。
這個技巧以生產力專家卡爾·紐波特(Cal Newport)、伊隆·馬斯克(Elon Musk)、比爾·蓋茲(Bill Gates)等實踐而聞名。據說伊隆·馬斯克將一天以 5 分鐘為單位切分管理,卡爾·紐波特與「深度工作」概念一起積極推薦時間區塊。
時間區塊的核心是有意識地分配時間這個有限資源。大多數人想著「今天要做這個」,但實際上不決定何時做,直到一天結束都會拖延。時間區塊將這種模糊性轉換為具體的時間表,提高執行力。
作用原理
時間區塊基於多個心理學和神經科學原理。
帕金森定律(Parkinson's Law): 「工作會填滿所有可用時間」的定律。給予無限時間,簡單的事也會拖很久,但限制「9 點到 10 點」,就會集中在那個時間內完成。
減少決策疲勞(Decision Fatigue): 一天要做的決定越多,意志力就越消耗。與其每次煩惱「現在做什麼?」,遵循已定好的時間表能節省決策能量。
執行意圖(Implementation Intention): 預先決定「我在 X 時間做 Y 行動」能大幅提高執行可能性。心理學研究顯示,設定執行意圖的群組比沒設定的群組高出 2-3 倍的目標達成率。
最小化注意力殘留(Attention Residue): 從一個任務無計畫地轉換到另一個任務時,對前一個任務的想法會殘留,降低專注力。用時間區塊為每個任務分配充分時間,就能完全轉換。
視覺化的力量: 在日曆上用顏色標示區塊,一天就視覺化了。不是「今天做了什麼?」的模糊感,而是「上午 3 小時專注工作、下午 2 小時會議」的明確畫面。
現實的時間認知: 做時間區塊會學到每個任務實際需要多少時間。「這份報告 30 分鐘就好」以為的事實際需要 2 小時,從下次開始就會更現實地計畫。
實踐方法
第 1 步:撰寫待辦清單(Brain Dump)
首先寫下所有要做的事。大事、小事、工作、個人事都包含。
範例:
- 撰寫專案提案書
- 回覆 50 封郵件
- 團隊會議(14 時)
- 運動
- 採購
- 給朋友生日祝福訊息
第 2 步:設定優先順序
評估每個任務的重要度和緊急度。可以活用艾森豪矩陣。
分類:
- A 級:重要且緊急(提案書撰寫)
- B 級:重要但不緊急(運動)
- C 級:緊急但不重要(部分郵件)
- D 級:兩者都不是(瀏覽社群)
第 3 步:預測時間
預測每個任務需要的時間。一開始容易低估,最好分配預想時間的 1.5 倍。
範例:
- 提案書撰寫:3 小時
- 郵件回覆:1 小時
- 團隊會議:1 小時
- 運動:1 小時
- 採購:30 分鐘
第 4 步:在日曆上分配區塊
將一天分成時間區塊並配置任務。考慮能量水準。
能量管理:
- 上午(能量最高):深度工作、創意任務、重要決定
- 下午初期:會議、協作、溝通
- 下午後期(能量下降):單純重複任務、郵件、整理
區塊範例:
09:00-12:00 | 提案書撰寫(深度工作)
12:00-13:00 | 午餐 + 休息
13:00-14:00 | 郵件回覆
14:00-15:00 | 團隊會議
15:00-15:30 | 短暫散步(充電)
15:30-17:00 | 其他業務處理
17:00-18:00 | 運動
18:00-19:00 | 晚餐
19:00-20:00 | 採購 + 準備晚餐
20:00-22:00 | 個人時間(閱讀、嗜好)
第 5 步:新增緩衝時間
為意外的事一天留下 1-2 小時的緩衝。填滿所有時間的話,小延誤也會讓整個計畫崩潰。
緩衝活用:
- 比計畫提早完成:開始下一個任務或休息
- 發生緊急事項:使用緩衝時間
- 一天結束時剩餘:未能事先做的事或自由時間
第 6 步:活用主題日(選擇性)
將每天指定為特定主題能提高專注力。
範例:
- 週一:企劃及策略
- 週二:專注工作(深度工作)
- 週三:會議及協作
- 週四:專注工作(深度工作)
- 週五:收尾及回顧
第 7 步:執行與追蹤
按計畫執行,但保持彈性。一天結束時記錄以下內容:
- 按計畫進行的區塊?
- 預想時間與實際時間差異?
- 受干擾或拖延的事?
- 明天改善的點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