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至主內容

食品添加物是什麼?類型、安全性和應該避免的添加物

image

購買加工食品時,標籤上總是充滿難以理解的名稱。食品添加物(Food Additives)到底是什麼,它們安全嗎?哪些添加物是絕對要避免的?

定義

食品添加物(Food Additives)是為了改善食品的口味、外觀、保存性或質地而有意添加的物質。它們不是天然存在的營養素,主要是在食品製造過程中出於特定目的而使用。

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定義

"在食品製造、加工、調理或保存過程中,為了改善味道、著色、漂白或防止氧化而使用的物質"

全球約有3,000至4,000種食品添加物,在韓國,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允許約600種

使用食品添加物的原因

1. 保存(最重要)

防止腐敗

  • 抑制細菌和黴菌生長
  • 防止油脂氧化
  • 延長保質期

範例

  • 山梨酸(麵包、奶酪)
  • 亞硝酸鈉(火腿、香腸)

2. 改善口味

甜味劑

  • 替代糖(降低熱量)
  • 例如:阿斯巴甜、纈沙糖

味精

  • 增強鮮味
  • 例如:谷氨酸鈉(MSG)

3. 改善外觀

著色劑

  • 維持或添加顏色
  • 例如:焦糖色素、人工色素

漂白劑

  • 使麵粉變白
  • 例如:過氧化苯甲醯

4. 改善質地

乳化劑

  • 混合油和水
  • 例如:卵磷脂(蛋黃醬)

增稠劑

  • 使食物變得濃稠
  • 例如:黃原膠、瓜爾膠

5. 營養強化

添加維生素、礦物質

  • 例如:牛奶中添加維生素D,穀物中添加鐵

食品添加物的類型

1. 防腐劑(Preservatives)

作用:抑制微生物生長,防止腐敗

主要成分

山梨酸(Sorbic Acid)/山梨酸鉀

  • 用途:麵包、奶酪、葡萄酒、乾果
  • 安全性:通常安全(GRAS)
  • 每日允許攝入量:每公斤體重25毫克

苯甲酸(Benzoic Acid)/苯甲酸鈉

  • 用途:碳酸飲料、醃製品、醬料
  • 注意:與維生素C反應可能產生苯(致癌物質)
  • 可能引起過敏

亞硝酸鈉(Sodium Nitrite)

  • 用途:火腿、香腸、培根(保持粉紅色)
  • 作用:防止肉毒桿菌,保持顏色
  • ⚠️ 爭議:高溫烹飪可能生成亞硝胺(致癌物質)
  • 注意:避免過量攝入

丙酸(Propionic Acid)

  • 用途:麵包、烘焙食品
  • 安全性:通常安全

2. 著色劑(Colorants)

作用:添加或保持食品顏色

天然色素(相對安全)

  • 胡蘿蔔素(黃色 - 胡蘿蔔)
  • 花青素(紅色/紫色 - 莓類)
  • 葉綠素(綠色 - 蔬菜)
  • 焦糖色素(棕色 - 可樂)

合成色素(焦油色素)

  • 紅色2號、3號、40號
  • 黃色4號、5號
  • 藍色1號、2號

⚠️ 爭議

  • 可能導致兒童過動(英國研究)
  • 過敏反應
  • 歐盟要求警告標籤
  • 韓國允許,但建議謹慎

3. 甜味劑(Sweeteners)

作用:提供甜味,替代糖

人工甜味劑

阿斯巴甜(Aspartame)

  • 甜度:比糖高200倍
  • 用途:低卡飲料、口香糖
  • 熱量:幾乎為0
  • ⚠️ 注意:苯丙酮尿症患者禁用
  • 爭議:安全性持續討論(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安全)

纈沙糖(Sucralose)

  • 甜度:比糖高600倍
  • 用途:零卡路里飲料
  • 安全性:相對安全

糖精(Saccharin)

  • 甜度:比糖高300倍
  • 過去有致癌爭議(現已重新評估為安全)

乙酰磺胺基異色醇鉀(Acesulfame K)

  • 甜度:比糖高200倍
  • 用途:飲料、甜點

甜葉菊(Stevia)

  • 天然甜味劑(植物來源)
  • 安全性:高
  • 推薦:優於人工甜味劑

糖醇

  • 木糖醇、赤藻醇、山梨醇
  • 低熱量
  • 副作用:過量可能引起腹瀉

4. 增味劑(Flavor Enhancers)

谷氨酸鈉(MSG,Monosodium Glutamate)

  • 作用:鮮味(烏邁味)
  • 用途:零食、速食、調味料
  • 爭議:"中國餐廳綜合症"(頭痛、噁心)
  • 科學證據:通常安全(FDA)
  • 但:個人敏感性,避免過量

呈味核苷酸鈉、鳥苷酸鈉

  • 與谷氨酸鈉一起使用
  • 協同作用

5. 抗氧化劑(Antioxidants)

作用:防止油脂氧化,保持顏色

天然抗氧化劑(安全)

  • 維生素C(抗壞血酸)
  • 維生素E(生育酚)
  • 迷迭香提取物

合成抗氧化劑

  • BHA(丁基羥基茴香醚)
  • BHT(丁基羥基甲苯)
  • ⚠️ 爭議:動物實驗中高劑量可能致癌
  • 在允許的限量內被認為安全
  • 注意:避免過量攝入

6. 乳化劑(Emulsifiers)

作用:使油和水混合

卵磷脂(Lecithin)

  • 天然乳化劑(大豆、雞蛋)
  • 安全性:高
  • 用途:巧克力、蛋黃醬

聚山梨酯(Polysorbate)

  • 合成乳化劑
  • 用途:冰淇淋、醬料

單、二甘油酯

  • 用途:麵包、蛋糕、人造黃油

7. 增稠劑和穩定劑

天然增稠劑(安全)

  • 黃原膠
  • 瓜爾膠
  • 卡拉膠 - ⚠️ 存在一些爭議
  • 果膠
  • 洋菜

用途:果醬、果凍、醬料、冰淇淋

安全性評估標準

ADI(每日可接受攝入量)

定義:終身每天攝入都安全的量 單位:每公斤體重毫克

例如:阿斯巴甜

  • ADI:40毫克/公斤
  • 70公斤成人:每天2,800毫克
  • 一罐低卡可樂(180毫克)→ 安全至15罐

評估過程

  1. 通過動物實驗確認無害劑量(NOAEL)
  2. 除以安全系數100
  3. 設定ADI

食品添加物批准標準

韓國(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)

  • 遵循聯合國糧農組織/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專家委員會(JECFA)標準
  • 證明必要性
  • 證明安全性
  • 存在準確分析方法

使用標準

  • 僅使用最小量
  • 僅在必要食品中使用
  • 強制標籤

應該避免的添加物(有爭議或危險)

1. 亞硝酸鈉(Sodium Nitrite)

風險

  • 高溫烹飪時可能生成亞硝胺(致癌物質)
  • 存在於火腿、培根、香腸中

對策

  • 減少攝入頻率
  • 與維生素C一起攝入(抑制亞硝胺)
  • 選擇"無亞硝酸鹽"產品

2. 焦油色素(合成色素)

風險

  • 可能導致兒童過動、注意力缺陷多動症
  • 過敏反應
  • 紅色2號、黃色4號、5號等

對策

  • 避免鮮豔色彩的糖果、果凍、飲料
  • 選擇天然色素產品

3. BHA、BHT(合成抗氧化劑)

風險

  • 動物實驗中可疑致癌
  • 存在於薯片、穀物、食用油中

對策

  • 選擇含天然抗氧化劑的產品(維生素E)
  • 食用新鮮食物

4. 反式脂肪(Trans Fat)

技術上不是添加劑,但類似

  • 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
  • 存在於起酥油、人造黃油、油炸食品中

對策

  • 避免"部分氫化油"
  • 確認0克反式脂肪

5. 過量人工甜味劑

爭議

  • 干擾腸道微生物
  • 影響糖代謝
  • 可能增加食慾

對策

  • 適量攝入
  • 偏好天然甜味劑如甜葉菊
  • 盡可能減少糖的攝入

6. 卡拉膠(Carrageenan)

爭議

  • 可能引起消化道炎症(動物實驗)
  • 用於乳製品、豆奶

對策

  • 敏感者避免
  • 查看標籤

7. 過量谷氨酸鈉(MSG)

問題

  • "中國餐廳綜合症"(頭痛、臉紅、出汗)
  • 個人敏感性

對策

  • 選擇無MSG產品
  • 減少加工食品
  • 用餐時要求不加MSG

如何避免添加物

1. 閱讀標籤

檢查成分表

  • 成分按含量排列
  • 越靠前含量越高
  • 如有太多不理解的名稱則避免

原則

  • 5種或更少成分(越簡單越好)
  • 天然成分
  • 盡可能少的化學名稱

範例

  • ❌ "水、糖、高果糖玉米糖漿、合成色素(紅2號、黃4號)、人工香料、苯甲酸鈉、檸檬酸、阿斯巴甜..."
  • ✅ "水、蘋果濃縮液、檸檬汁、維生素C"

2. 減少加工食品

原則

  • 盡可能接近天然狀態的食物
  • 可看見原料的食物
  • 自製食物

替代品

  • 薯片 → 堅果、水果
  • 碳酸飲料 → 水、茶
  • 速食 → 家常飯
  • 加工肉 → 新鮮肉

3. 有機和天然產品

確認認證

  • 有機認證
  • 無添加標誌
  • 非基因改造

缺點

  • 價格較高
  • 保質期較短

優先級:從最常吃的食物開始(牛奶、雞蛋、雞肉)

4. 自己烹飪

優點

  • 完全控制添加物
  • 營養平衡
  • 降低成本

開始

  • 從簡單的開始(沙拉、雞蛋料理)
  • 週末提前準備
  • 冷凍保存

5. 外出用餐時選擇

避免

  • 鮮豔顏色的食物
  • 非常便宜的食物(低品質原料)
  • 快餐

選擇

  • 使用新鮮原料的餐廳
  • 可以看到烹飪過程的地方
  • 標示"無添加"

6. 健康替代品

避免替代品
人工甜味劑飲料水、加檸檬的氣泡水
薯片堅果、黑巧克力
加工肉新鮮烤肉
速食湯自製湯
商業醬料自製醬(醬油、醋、大蒜)
穀物片燕麥+ 水果
果汁整果、冰沙

兒童和食品添加物

更需要注意的原因

敏感性

  • 相對體重攝入更多
  • 解毒能力不成熟
  • 腦部發育中

影響

  • 過動、注意力缺陷多動症
  • 過敏
  • 學習能力

兒童指南

避免

  • 鮮豔色彩的糖果、果凍
  • 碳酸飲料
  • 方便麵(頻繁)
  • 加工肉(火腿、香腸)

好的零食

  • 水果、蔬菜條
  • 牛奶、奶酪
  • 堅果(3歲以上)
  • 自製餅乾
  • 天然果汁(少量)

常見問題

問:所有食品添加物都是壞的嗎?

答:不是。大多數食品添加物在獲得批准前都經過安全性評估。維生素C、維生素E也是添加物。問題在於過量攝入和部分有爭議的添加物。重點是:

  • 減少加工食品攝入
  • 攝入多種天然食物
  • 避免有爭議的添加物

問:「天然添加物」就安全嗎?

答:「天然」並不總是意味著安全。例如,肉毒桿菌毒素是天然的,但卻致命。然而,通常天然添加物(維生素C、卵磷脂、果膠等)被認為比合成添加物更安全。關鍵在於來源和數量

問:有機食品也含有添加物嗎?

答:是的,但只允許使用天然添加物。合成色素、合成防腐劑、人工甜味劑被禁止。有機認證標準:

  • 天然防腐劑(維生素C、迷迭香提取物)
  • 天然色素(胡蘿蔔素、花青素)
  • 最少加工

問:孕婦應該避免哪些添加物?

答:孕婦需特別謹慎:

  • 絕對避免:亞硝酸鹽(加工肉)、人工甜味劑(阿斯巴甜)、過量咖啡因
  • 減少:合成色素、谷氨酸鈉、BHA/BHT
  • 推薦:新鮮蔬菜、水果、全谷物、有機產品
  • 更謹慎,因為可能影響胎兒腦部發育

問:如果有過敏,應該檢查哪些添加物?

答:添加物過敏雖然罕見但存在:

  • 焦油色素(黃4號、5號):蕁麻疹、哮喘
  • 苯甲酸:加重哮喘
  • 亞硫酸鹽:哮喘、過敏反應
  • 谷氨酸鈉:敏感反應

對策:仔細閱讀標籤,記錄引起反應的添加物。過敏嚴重時諮詢醫生。

問:什麼是「E編號」?

答:歐盟食品添加物編碼。例如:

  • E100-199:色素(E102 = 曇色素/黃4號)
  • E200-299:防腐劑(E211 = 苯甲酸鈉)
  • E300-399:抗氧化劑(E300 = 維生素C)
  • E400-499:增稠劑、乳化劑

並非所有E編號都是壞的(E300是維生素C!)。但大量E編號表示加工程度高。

結論

食品添加物是現代食品工業的必要元素,但並非所有添加物都同樣安全。已批准的添加物在適當劑量下是安全的,但長期過量攝入的影響尚未完全明確

明智的方法

  1. 80/20原則:80%天然未加工食物,20%靈活
  2. 閱讀標籤:如有太多難懂成分則避免
  3. 避免有爭議的:亞硝酸鹽、焦油色素、BHA/BHT
  4. 多樣性:不依賴單一產品
  5. 家常飯:盡可能自己烹飪

不需要追求完美。從小改變開始

  • 這週:將碳酸飲料換成水
  • 下週:將薯片換成水果
  • 下下週:將方便麵換成家常飯

健康不是一次性選擇,而是由日常小選擇累積而成